黄河岸边黎阳津黄花寺四女台,4位妙龄少女在这里投河,却留下千古美名!|今日要闻

时间:2023-06-12 10:13:13       来源:顶端新闻


(资料图)

黎阳津、黄花寺、四女台,虽然称呼不同,但说的却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是因为每个称呼有每个称呼的含义,每个叫法有每个叫法的故事。黎阳津,是位于黎阳(古浚县)城南黄河渡口的官方名称,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这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黎阳津附近的黄河边写下的诗句。寥寥数语描绘出了当时黎阳津的繁荣和安逸。然而,在这处古黄河渡口,更多的却是战乱纷争和水患泛滥给沿岸百姓带来的苦难,今天的故事就从四女台、黄花寺说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黎阳津附近始建于秦代的瓠子堤决堤,大水漫淹了周边16郡的农田。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瓠子堤再次决口,汉武帝亲自带领臣僚指挥抗洪一线,他命令汲仁、郭昌组织数万民众堵瓠子堤决口,还在河中沉下自己心爱的白马和玉璧。汉武帝在这里写下了《瓠子歌》,筑起宣房宫(遗址在今滑县城北苗固村)指挥堵决工程。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黄河又在黎阳津决口,黎阳、白马、临河三县民众为了镇住水患,在黎阳津天台山上建起一座大佛殿,殿内供了一尊佛像。到了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黄河再次在黎阳津泛滥成灾,东郡太守到宣房宫内祭祀河神时,提出了要以四名龙虎属相的黄花妙龄少女祭河神的要求,黎阳、白马两县各出两名。于是,4位妙龄少女为了乡亲父老能过上好日子舍身投河,大水平息之后,人们在天台山四角筑起地宫纪念她们,把这里称呼为“龙虎堤”、“四女台”。黄花寺起初并不叫黄花寺,它本是四女台上的大佛殿400多年后毁而复修演变而来。晋隆安三年(公元398年),后燕王慕容德兵败,拓跋魏在后面穷追不舍,来到黎阳津渡口被滔滔河水挡住了去路。走投无路的慕容德带着残兵败将到天台山大佛殿跪拜祈祷,突然狂风大作气温骤降,黄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慕容德和军士们踏冰过河得以逃生。等到拓跋魏带兵赶到时,河面上的冰却融化了。拓跋魏大为恼火无处发泄,便让兵士们将大佛殿夷为平地。慕容德率众进入滑台(今滑县),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慕容德称帝后,重修了大佛殿,扩大规模建成了一座寺院,因前有四位黄花少女投河的壮举,所以取名“黄花寺”,并把黎阳津改成了“天桥津”。黄花寺建成后的500多年间香火很旺,寺中僧众多达百人,到了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柴荣下令废除天下佛寺,黄花寺被拆除,僧众们也都还了俗。再到后来,当地民众自发对寺院进行了修复,黄花寺的香火才一直延续下来。金明昌三年(公元1194年),黄河自阳城(今新乡市原阳)决口南徙,见证了战国、秦汉、三国直至宋金多个朝代千年历史的黎阳津渡口彻底荒废,只有黄花寺的香火和四女台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延续到了今天。一晃又是80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昔日的黎阳津还是如今的黄花寺、四女台,都成了豫北古黄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河风流的歌,在黄河古道上一代一代传颂着……关注红哥,精彩继续!下期为大家讲一讲发生在古黄河岸边白马驿的一桩惊天惨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