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视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陈晓非:听大地心跳 把地球脉动

时间:2023-06-06 06:58:52       来源:深圳商报

走进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八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陈晓非对地球物理学学子精神的概括。

陈晓非是国内地球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讲席教授,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院长。

他数十年如一日,倾听大地心跳,把握地球脉动,仰观浩瀚太空,只因“能为国家建设发展作贡献”。


(资料图)

2016年,他离开学科建树已成熟的中科大,到南科大从零开始,只因“地球物理学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国家需要更多地球物理学人才”。“找到一件你热爱的、还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事,就够做一辈子的了。”近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陈晓非如是说。

用科学把握地球脉动

“地球物理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物理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地球的科学问题”。陈晓非介绍,地球物理学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用成像等方法对固体地球本身开展探究,通过地下成像,来确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蕴藏的位置,从而进行资源精准开采;二是大家熟悉的地震学。

预测地震的主要困难在于要同时对时间、空间和地震强度进行预测。陈晓非说,当前虽然想要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提前进行精准预报仍然很难,但并不代表地震学研究没有成果。2017年11月,他参与研究的“非线性地震模拟”项目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谈起投身地球物理学的原因,陈晓非笑称这是“命运的安排”。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高考生,陈晓非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被分到地球物理学专业。在中科大学习期间,陈晓非逐渐认识到地球物理学是一门能为国家发展作出实实在在贡献的学科,但还有很多待我国科学家解决的科学问题。“只要能为国家作贡献,不管多冷门的领域,都值得做。”他说。

在他的求学生涯中,陈晓非遇到了自己的导师陈运泰院士。在导师引荐下,他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在国际著名地震学家Keiiti Aki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在美国求学工作10年后,1996年,陈晓非选择回国并加入北京大学。20多年过去,回国那天的画面仍历历在目。“当飞机落地,我站在祖国大地上的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在外学了一身本领,如今终于可以回国参与国家发展建设,为国家作贡献。”他回忆道。

从零做起,为国家培养人才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是南科大地球与空间学系的创系精神。

2016年,在北大和中科大先后工作10年后,年近六旬的陈晓非选择加入了年轻的南科大,创办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当时,前两所学校的地球物理系已是国内顶尖,但南科大该领域还是一张白纸,意味着陈晓非需要从零做起。

这是挑战,也是陈晓非给自己的任务。为国家培养地球物理学人才,这正是陈晓非回国后选择在高校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地球物理学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陈晓非到了北大,北大地球物理全国第一;到了中科大,中科大地球物理全国第一。

虽然陈晓非谦虚地表示这是夸大的玩笑话,但不可否认,他对南科大的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有着极大贡献。不到6年时间,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南科大已经获得地球物理学学位全部授予权,放眼全国高校,这都是惊人的速度。目前,该院系已有教研人员2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专家5人,国家级青年专家12人。

南科大地球与空间学系就像是陈晓非的“孩子”,从在襁褓里的“婴儿”,到逐渐茁壮成长,学科建设、教师团队组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陈晓非样样操心。“同行有口碑,学术有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作贡献。”陈晓非给南科大地球与空间学系未来5年发展定下了目标。

科研很快乐,但要适应孤独

什么是“最美科技工作者”?在陈晓非看来,热爱与专注,就是科研工作者最美的状态。“科研过程中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的,就像过山车一样,高高低低,你要发自内心地热爱你的科研工作,才有动力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个问题彻底弄清楚。”

做科研会有无聊的时候吗?陈晓非说:“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有时或许会感到比较孤独,因为你在做的研究,可能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懂。”因此,在他看来,在同行找“知音”非常重要。“但做科研的人也要适应孤独,你要真正做到高水平科研成果,就是要走进‘无人区’”。

其次,陈晓非认为,科技工作者还要有胆量,胆量来源于科研中不断成功给予的信心。“科学研究其实是非常吸引人非常有魅力的工作。我常常说,人生有机会以科研为职业是幸运和快乐的,不仅可以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同时还能享受探索科学奥秘的无穷乐趣。”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关键词: